均(拼音:jūn、yùn)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(常用字)。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,形声兼会意字,从土,匀声。“匀”亦兼表字义。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。“均”的本义是均匀,公平。引申为普遍、等同、协调,作副词则指皆、都。“均”又指古代音乐术语。读作yùn。在十二律中,以任何一律为宫所建立的音节都称“均”。如黄钟均。又为古代校正乐器音律的器具,在这个意义上又引申为和谐的声音,这个意思后来写作“韵”。

中文名

拼音

jūn,yùn

部首

五笔

FQUG(86、98)

仓颉

GPIM

郑码

BRTD

字级

一级(2263)

平水韵

上平声·十一真

注音字母

ㄐㄩㄣ,ㄩㄣˋ

总笔画

3 4

笔顺编号

1213541

造字法

形声字、会意字

结构

合体字,左右结构

统一码

CJK统一汉字U 5747

四角码

4712₀

字源演变

“均”在金文中有图2、图3形,又从“旬”作图1形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“均”从“土、匀”“匀亦声”,认为“均”是形声兼会意字。秦代以后,字形比较固定。隶变楷化,逐渐形成“均”字。

从“均”的字形来看,从“土”,说明本义与“土地、泥土”有关,从“匀”,说明字义与“匀”的字义相通。从用例来看,其较早的字义中与“土”有较直接关系的有以下几个。一是“陶者之轮”义,指的是制作陶器时旋转的平台,在上面借助惯性抟弄泥坯,使之匀整成形。或以为此义是假借为“钧”字而来。二是“分配土地”。《周礼·地官》中有“均人”“土均”,二者都是掌管与土地有关事务的官职,不过权限不同。

《说文》训“均”为“平徧(即遍)也”,意为“无所不平也”(从段玉裁说)。可以这样理解,“均”字造字之初取义于“土地平整”,而它的实际用义则是在造意基础上抽象化了。如屈原名平,字原,《离骚》又说: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”地高而平曰原,则“均”为“平”意可明。在造意和实义之间有一个共同之处,即“公平如一、无差别”这一内涵,这也是“均”字的字义系统生发演化的脉络所系。如前举《周礼》中的“均人”“地均”。在农业社会,将土地公平地分给人们讲种、使用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征收农业税、派劳役、耕种公田等也应尽量做到公平无偏差,反映在负责这些事务的官职上,则名之曰“均”。

“均”字在现代汉语的主要意义有“平均、均匀”义,指在某一范围内的个体之间没什么差别。又有副词“都”的意思,如:“计划上报了三次,均被否决”。这是从概括的角度来表示每个组成部分的相同之处。在古汉语中,“均”字还有“等同”义,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君王均之,群臣惧矣。”韦昭注:“均,同也。言赏罚无别,故惧。”另有“协调”义,如《诗经·小雅·皇皇者华》:“我马维骃,六辔既均。”又有动词“衡量、比较”义。

“均”字的假借用法多属同源义通假借。如前举借为“钧”的“陶者之轮”义,段玉裁在《说文》“均,平徧也”下注曰“徧者,帀也。”“帀”即“匝”,“围绕、周遍”之义。二字皆从“匀”,段玉裁校正《说文》,以为“匀,帀也”。可见“均、钧”二字意义相通。“陶者之轮”转而复始,符合“均、钧”共有的“周遍”义。

古代用来确定音律的工具也叫“均”,这个意义读yùn。中国古代音乐分十二律,十二律又称“平均律”。十二律中,以任何一律为宫建立的音阶也都可称为“均”。魏晋时别造“韵”字,以求从字形上更直观地体现音乐性。魏晋以后兴起的声韵之学指文学范畴,这个意义就不怎么使用“均”字了。

现代释义

基本释义

jūn

平,匀,引申为调和:均衡。势均力敌。平均。[1]

皆,都,老少均安。

中国汉代计量单位,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。

古同“韵”,和谐的声音。[2]

〔均钟〕古代乐器。

古同“钧”,造瓦器的转轮。

详细释义

jūn

【形】

(形声。从土,匀声。“匀”亦兼表字义。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。本义:均匀;公平)

同本义〖equal;even;fair;just〗

均,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[3]

乃均土地。——《周礼·小司徒》

土均。——《周礼·序官·均人》

大夫不均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北山》

而患不均。——《论语·季氏》

盖均无贫。

性行淑均。—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
霜露所均。——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

有无不均。——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
又如:均壹(公平专一);均浃(平均而普遍);均人(官名。周礼地官之属。掌平均土地征役);均徧(公平周徧);均辨(公平);均平(均匀公平);均遍(均匀周遍);均种(指种植的间隔均匀适度)

等同,相同〖equal〗

德虽如舜,不免形均。——《荀子·君子》

又如:均权(权势相等);均科(同等之罪);均敌(犹对等);均礼(行对等之礼)

jūn

【动】

使…同样;平分〖divideequally;shareoutequally〗

我行法,当等贵贱,均贫富。——《续资治通鉴》

又如:均摊;均贫富

调和,调节〖adjust〗。如:均两浙杂税;均和(调和,协调);均节(调节);均适(调节适应)

衡量,比较〖weigh〗

均之二策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又如:均工(按日计酬)

jūn

【副】

皆,都,全部〖withoutexception;all〗

均欲奋勇出城。——《广东军务记》

均被火烧。

又如:诸事均已办妥

jūn

【名】

一种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,又称“陶旋轮”,后喻国政〖wheel〗

秉国之均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
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。——《管子·七法》

〖计数或计量的〗单位,用以度量其他同类量的标准量,特指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,古代三十斤为钧,四钧为石〖ameasurementunit〗

夫先王之制钟也,大不出均,重不过石。——《风俗通义·钟》

辍舂哀国均。——《文选·任昉·出郡傅舍哭范仆射》

令官作酒,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。——《汉书》

中国水名〖Junriver〗。汉水支流之一,上、中游为河南淅河,至河南淅川县与丹水合为均水,也称“丹江”

中国州名〖Junprefecture〗。今为湖北省均县

中国宋代瓷窑名,在今河南省禹县〖Junkiln〗

均差

jūnchā

〖relief〗土地表面的高度或均差;山顶或顶峰和某地区低地之间的不同高度

均等

jūnděng

〖equal,impartial,fair〗相等

机会均等

均方

jūnfāng

〖meansquare〗一组数的平方的平均值

均分

jūnfēn

〖divideequally〗平均分划;平均分配

均衡

jūnhéng

〖balanced;proportionate〗平衡

均衡发展

均热

jūnrè

〖soaking〗〖冶〗∶进行长时间的热处理,尤用于金属韧炼热处理

均湿

jūnshī

〖sammy〗在拉软以前进行润湿(皮革);使粗鞣的皮革整个均匀地潮湿

均势

jūnshì

〖equilibrium〗力量相当;力量平衡的态势

保持均势

均摊

jūntān

〖shareequally〗平均分摊

纠正过去对科技成果奖大家均摊或层层剥皮的做法

均一

jūnyī

〖even;uniform;homogeneous〗均匀一致

均匀

jūnyún

〖even;well-distributed;uniform〗∶事物各部分数量分布相同

雨水均匀

〖regular〗∶时间的间隔相等

呼吸均匀

均沾

jūnzhān

〖participateequally〗大家平均享受(利益)

古籍释义

说文解字

【卷十三】【土部】居匀切(jūn)

平、徧也。从土从匀,匀亦声。

【注释】平、徧也:一句数读。即“平也;徧也。”

说文解字注

平徧也。平者,语平舒也。引申为凡平舒之偁。徧者,帀也。平徧者,平而帀也,言无所不平也。《小雅·节南山》传曰:“均,平也。”古多叚旬为均,亦叚钧为均。

从土匀。匀者,帀也。故以会意。

匀亦声。小徐无“匀亦”二字。居匀切,十二部。

广韵

居匀切,平谆见‖匀声真1部(jūn)

均,平也。又学曰成均。亦州名,春秋及战国时并属楚,秦属南阳郡,隋为均州,取汮水以名之。居匀切。四。

康熙字典

【丑集中】【土部】均·康熙笔画:7·部外笔画:4。

(jūn)《唐韵》居匀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规伦切。并音钧。《说文》:平也。《诗·小推》:大夫不均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以土均之法,均齐天下之政。《春官》:军礼有五二日大均之礼,恤众也。

又调也。《诗·小雅》:六辔既均。

又徧也。《易·说卦》:坤为均。《庄子·寓言篇》:万物皆种也。以不同形相禅,始卒循环,莫得其伦,是谓天均。

又天子设四代之学,曰成均,见《礼·文王世子》注。

又造瓦之具,旋转者也。董仲舒曰:泥之在均,惟甄者之所为。

又乐器。《礼·乐记》:乐所以立均。《尚书》疏:堂上之乐,皆受笙均。堂下之乐,皆受磬均。《后汉·律历志》:冬夏至,陈八音,听五均。注:均,长七尺,系以丝,以节乐音。

又均服,戎服也。《左传·僖五年》:均服振振。亦作袀。

又地名。均,古麇国,在襄阳。《唐书·中宗纪》:嗣圣元年,太后迁帝房州。

又迁于均。

(yún)又《集韵》王问切。《正韵》禹愠切。并音韵。《说文先训》:古无韵字,均即韵也。

(yán)又与专切。音沿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:均河海,通淮泗。郑元曰:均读沿。

又叶古顽切,音鳏。《韩愈·孟郊失子诗》:问天生下人,薄厚胡不均。夫曰天地人,由来不相关。

又通作钧。《书·泰誓》:厥罪惟钧。

又或作旬。《礼·内则》:旬而见。《周礼·地官》:均人公旬用三日。注:均古通旬。别作𡉲。